近日,阿里巴巴集团旗下源头厂货平台1688在杭州举办“好生意大会”。会上,1688公布从3月下旬开始,全面取消“仅退款”政策。平台在处理商品品质问题的交易纠纷时,将根据账号诚信情况来判定,由平台补贴受损方,加速纠纷解决,引发了众多电商卖家及广大消费者的热议。
赞:取消“仅退款”,重塑行业生态
□鞠 实
众所周知,“仅退款”规则的设立有着积极的初衷。在电商蓬勃发展的初期,消费者时常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如商品实物与网上描述不符、质量存在瑕疵等问题。“仅退款”极大地简化了售后流程,让消费者在买到不良商品时能快速得到补偿,有力地提升了消费者的购物安全感,激发了大众的网购热情,为电商行业的快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这样的规则庇护下,消费者敢于尝试更多新商家、新产品,推动了电商市场的繁荣。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仅退款”逐渐暴露出一系列严重问题。据电诉宝统计,在2024年全国综合电商用户投诉问题类型里,涉及“仅退款”的投诉占比高达33.96%,位列第一。这不仅使众多商家遭受巨大经济损失,更扰乱了正常的电商交易秩序。许多中小商家因不堪恶意退款重负而陷入困境,甚至被迫退出市场,这对电商行业的生态平衡造成了严重冲击。
此次1688平台全面取消“仅退款”,有着深刻的积极意义,是一次电商领域商家与消费者权益的再平衡。此前,平台为了保障消费者权益,“仅退款”规则向消费者过度倾斜,忽视了商家的合法权益,加重了卖方义务。如今的调整,表明平台开始正视商家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力求在消费者和商家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通过依据账号诚信情况等判定补贴,既保障真正权益受损的消费者得到合理补偿,又防止恶意退款行为损害商家权益,从而维护公平的市场环境。
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一举措有助于重塑健康的电商生态。商家不再因恶意退款而忧心忡忡,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提升产品质量、优化服务水平上。同时,严格的审核机制将促使消费者更加谨慎地使用退款权利,减少不合理的退款请求,使整个电商交易环境更加规范、有序。
未来,电商平台的退货退款政策必然会朝着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在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同时,充分尊重商家的利益,实现电商行业更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
弹:简单化废止,不如加以完善
□吴 玲
废止“仅退款”规则,在电商看来,消费者故意“薅羊毛”的现象将大幅减少,商家也拥有了更多协商的话语权。然而,此举也引发了部分消费者的质疑,认为该规定让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从而影响平台的用户黏性。
笔者以为,“仅退款”规则的废止,从某种意义上说,将有效减轻电商运营成本,减少投入解决退款纠纷的客服数量,有助于优化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效率,从而缓解运营压力。但是,问题来了,一旦废止“仅退款”,消费者有了“权益被打折”的失落感,进而产生信任危机。众所周知,在电商生态中,消费者的信任和满意度至关重要。
终结“仅退款”并非实现双赢的圆满句号。之所以滋生了恶意“仅退款”行为,问题的关键在于有人利用了规则,而规则却没能准确识别,及时处理。就像有人滥用“七天无理由退货”一样,一些消费者钻“无理由”的空子,将其作为猛薅商家羊毛的工具。频繁地试穿、试用、试吃等,然后退货退款。但是,“七天无理由退货”并没有因此被废止,而是在不断完善。
因此,对于“仅退款”,不宜简单化废止,而是要跟进各种配套服务,对其进行完善。平台应制定公平合理的退货规则,采取技术或其他必要措施,兼顾卖家和消费者双方的权益保护。平台作为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桥梁,网络服务的提供者,能够掌握和监控交易的实时信息,应当在监督机制中引入平台作为监督机构,使其肩负起解决争议与纠纷的责任。此外,如何填补规则和政策的漏洞,避免有人恶意钻空子,还需要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设计,以保证买卖双方权益的对等和平衡。
总之,对于连接买卖双方的平台,应通过明确规则、细化“恶意退货”惩戒条款等方式,避免不诚信行为;同时,要畅通投诉、维权渠道,让商家同样有发声、申诉的机会,努力打造良好的网络购物环境。
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