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市融媒体中心 杨小露
引言
随着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 AI)技术的飞速发展,新闻传播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AI技术不仅改变了新闻生产的方式,也重塑了整个新闻生态链,传统的新闻采集、编辑、发布模式已经演变成自动生成新闻稿件的智能化流程。在这样的背景下,新闻记者的挑战很大,机会也很大。本文将从“守”与“进”两个维度,探讨人工智能时代新闻记者如何在坚守新闻真实性与新闻伦理的同时,积极拥抱新技术,探讨新闻记者在人工智能时代面临的能力挑战以及新闻记者价值的重塑和提升,以实现“守”与“进”的平衡。
一、“守”:坚守新闻真实性与新闻伦理
新闻的专业性是新闻行业的基石,其核心在于真实、客观、公正。无论技术如何发展,这些基本原则永远是新闻记者必须坚守的底线。在人工智能时代,尽管AI技术能够大幅提升新闻生产的效率,但其生成的内容可能存在“幻觉”现象。这里的“幻觉”,指的是AI生成看似合理但实际不准确或虚假的信息。
根据Vectara在2月5日最新发布的全球主流大语言模型(LLM)幻觉排行榜中可以看到,目前市场上主流AI大模型的幻觉率普遍存在,即便是OpenAI-o3,其幻觉率也达到0.8%;目前市场大热的DeepSeek-V3,幻觉率达到3.9%。这些数据表明,AI生成的内容并非完全可靠。当新闻记者不了解AI大模型存在幻觉率这一事实时,那么便容易失去对文字和内容的审美鉴别,也容易失去对事实的判断和认识能力。因此,新闻记者在使用AI工具时,仍需保持警惕,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记者所面临的挑战中,除了技术层面外,还要坚守新闻伦理道德,避免因技术上的便利而忽略对新闻事件的深度调查核实。虽然AI技术可以快速地自动生成新闻稿件,但是其生成的内容往往缺乏对新闻事件中记者现场的观察和情感体验所进行的深度思考和情感理解,这种深度思考很难被AI自动生成的新闻稿件所替代。比如,AI生成的新闻稿件,一般都是缺乏对事件背景的深度分析和对当事人情感的细腻刻画,这就造成了新闻内容的机械化和人文关怀的缺失。
新闻记者是社会信息的传播者、社会责任的承担者。在人工智能时代,新闻记者更需要关注的是信息的真实性和社会影响力,避免技术滥用带来的信息失真和误导。因此,记者在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时候要时刻保持对社会责任的清醒认识,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二、“进”:拥抱新技术,适应人工智能时代新闻行业的变革
AI技术的广泛应用,让新闻制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在发生着脱胎换骨的变革。AI不仅成为新闻生态链上的重要一环,而且显著提高了新闻的制作效率和传播效应。近年来,在新闻制作中应用生成式 AI 技术的媒体机构,在国内外已有多家。如2025年春节期间,杭州文化广播电视集团的《杭州新闻联播》节目创新使用AI数字人进行新闻播报,实现零失误率;2024年6月,日照广播电视台也以女主持人王智夏为原型,推出了数字主持人“智夏”参与新闻报道;2024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央视财经新媒体推出以总台央视主持人孟湛东、郭若天为原型的AI主播,全天实时为用户解答各类问题。
除了AI数字人,2025年以来,多家主流新闻媒体机构也纷纷拥抱DeepSeek等AI大模型。如羊城派客户端、纵览新闻、大象新闻、江西新闻客户端、青岛新闻网等相继官宣接入DeepSeek,将DeepSeek 领先的智能对话技术应用于媒体内容生产、融合创新和智能传播等领域;封面新闻、澎湃新闻、新京报等媒体平台也早已接入百度“文心一言”。这些案例表明,“媒体+AI”已成为新闻内容生产的新范式,新闻记者需积极掌握这些新技术,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AI技术的使用,不仅让新闻记者的大量时间和精力得到了释放,生产效率得到了提升,新闻传播的效果也得到了优化。AI技术能够在短时间内帮助记者完成视频制作、图像制作、信息搜集整理等工作,减少新闻记者在生产新闻产品过程中的繁琐工序,解放更多时间和精力。此外,AI还可以根据受众的阅读习惯和兴趣爱好,个性化地推荐新闻内容,提升阅读体验。AI技术的应用,不仅让新闻产品更具科技感、创造性和趣味性,生产成本大幅降低,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传播效果也得到了优化。
三、“守”与“进”的平衡:新闻记者在人工智能时代所面临的能力挑战与价值重塑
(一)新闻工作者在人工智能时代所面临的能力挑战
AI时代的到来,让新闻记者在能力上受到了不小的考验。首先,部分新闻从业人员存在依赖人工智能技术的心理,从而导致工作的主动性和进取心不强,一些新闻记者过度依赖AI生成的内容,在影响新闻报道质量的同时,也逐渐淡化了新闻记者的专业能力,逐渐忽视了深入调查和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同时,过于依赖AI的“自动生成稿件”功能,也使得新闻同质化现象在某种程度上有所加剧。其次,一些新闻记者没有及时了解和适应AI技术带来的变革和变化,导致竞争力不足,不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新的科学技术,在AI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很容易被时代淘汰。
另外,新闻工作者面临着角色定位的困惑,产生了对 AI 技术重构的新闻传播生态的职业焦虑。传统新闻记者的角色正在被 AI 技术重新定义,部分记者焦虑于自己会被淘汰、替代,持续焦虑的心态也影响了工作效率和质量。这样的角色转换,不仅要求新闻记者要有新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要重新思考新闻工作的实质与意义。因此,面对这些挑战,新闻记者需要积极调整心态,主动适应变化,为应对人工智能时代所带来的各种挑战找到自己在新生态中的定位与价值,并持续增强自身能力。
(二)人工智能时代新闻记者的价值重塑
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挑战,新闻记者要保持自己的职业竞争力和影响力,重新塑造自己的价值。新闻记者要时刻牢记必须不断提升专业素养,提升核心竞争力。新闻记者可以在AI技术完成基本新闻工作的基础上,对深度报道、新闻调查等给予更多关注;更要有精品意识,对新闻作品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和创作。这要求新闻记者具备更强的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和专业知识,以提供AI无法替代的高质量内容。在内容创新上,新闻记者应秉持人文主义精神,与受众积极互动,提供个性化、多样化且富有人文关怀的新闻内容,丰富受众精神世界。同时,人工智能时代要求记者能够灵活运用新技术,创新报道方式,这要求新闻记者要注意与技术团队、产品团队等进行跨部门协作,增强创新意识,这样可以提升新闻产品的品质,提升新闻报道质量和影响力,有利于推动传媒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新闻产业整体创新;通过与专家学者跨界合作、沟通交流等方式,增强新闻的专业性和深度、广度,将更优质的资讯服务提供给受众。
新闻记者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合作是新闻行业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AI作为新闻工作的辅助工具,已经可以在新闻采编、内容生成、刊播等方面实现智能化和数字化转型,如稿件自动生成、视频素材生成、虚拟主播、数字人等。而在创作过程中,记者可以对AI撰写的新闻稿件、标题等进行修饰和润色,加入更多带有情感色彩、个性化特点的内容,让AI自动生成的新闻稿件看起来更具有“人情味”。
然而,新闻记者还需谨慎对待AI技术。在使用AI的过程中,AI生成内容的数据和时间大多不标注信息来源和出处,而在现实社会中,大多数人不愿意且没有能力亲自验证事实的真伪。这意味着,一旦记者放松对AI生成内容的审核和验证,就可能被错误信息误导,甚至污染整个新闻传播生态。此时,新闻记者应该扮演好“把关人”的角色,严格筛选审核AI生成的内容,确保新闻内容真实客观。
结论
此前,张雪峰在回应“DeepSeek会让自己失业”这一话题时曾这样解释:“第一,我们这个行当不只是打破信息差,还是在提供情绪价值;第二,大模型只会有一些公开信息,但是你要知道有些信息网上是不公开的。”那些“网上非公开的”以及对情感的理解、深度思考引发的创新都是新闻记者在人工智能时代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人工智能时代新闻记者的“守”与“进”并非对立,而应该是相互促进的,关键就在于新闻记者要坚持上接党心、下接民心原则,坚守人文精神,传递人文关怀,弘扬真善美,与AI同行、与AI互补,实现自身价值的重塑,才能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