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南区第一小学 杨袁滔
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教育教学的核心目标。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算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更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本文将从核心素养的视角出发,探讨如何在小学数学运算教学中有效实施教学策略。
一、基于运算本质,自主探究算理
传统的数学运算教学多侧重于规则的机械记忆和反复练习,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深度理解。因此,在数学运算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运算的本质出发,自主探究算理,使其在探索中发现规律、理解原理,进而形成对数学运算的深刻认识。例如,在教学“多位数加减法”时,教师不直接教授具体的计算步骤,而是引导学生从数的组成和位值概念入手,自主探究算理。教师布置一道题:237+458=?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通过摆小棒、画计数器等方式,展示出237和458的组成。随后,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将这两个数相加?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有的提出从个位开始逐位相加,有的则提出先加百位再加十位。教师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并通过实物操作验证结果的正确性。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发现了“满十进一”的规律,理解了位值的重要性和进位的原理。最后,教师总结多位数加法的算理,并引导学生将探究过程与计算步骤相联系,使其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学会了多位数加法的计算技巧,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深入理解了运算的本质和算理。这种基于运算本质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在实践中提升素养,体现了核心素养导向下数学教学的创新性和实效性。
二、基于探究活动,展开数学抽象
数学抽象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学生能够从具体的事物中提炼出数学概念和原理,进而运用这些抽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运算教学中,通过设计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是培养数学抽象能力的有效策略。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加减法”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关于购物的小探究活动。首先,教师提供一份模拟的超市商品价格表,上面列有各种商品的名称和价格,价格均以小数形式表示。然后,教师让学生根据给定的预算,选择购买的商品,并计算总金额以及找回的零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为了促进数学抽象,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和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教师可以问:在进行小数加减时,为什么需要将小数点对齐?如果不对齐,会出现什么问题?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小数点对齐的原理,即小数点对齐是为了确保相同数位上的数字相加减,这是基于位值制的原则。学生在实际操作和思考中,逐渐理解小数运算背后的数学原理,从而实现从具体运算到抽象概念的理解。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创造自己的小数运算题目,并解释运算过程。这不仅能够检验学生对运算规则的掌握程度,还能够锻炼他们的数学表达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学生不仅仅学会了如何进行小数的加减运算,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如何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提升了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
三、基于问题情境,发现运算规律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和总结运算规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情境的引入能够将抽象的运算规律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使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感受到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例如,在教学“加法运算规律”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情境:小明每天早上吃3个苹果,下午吃2个苹果,连续吃了5天,他一共吃了多少个苹果?通过这一情境,学生需要运用加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并在多次计算中发现,每次计算都可以通过“3+2=5”的规律简化计算过程。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如果小明吃苹果的数量发生了变化,比如早上吃4个,下午吃3个,连续吃5天,又怎么计算?此时,学生会发现,虽然具体数字发生了变化,但运算的本质规律仍然相同,即每天吃的总数是“早上吃的数量+下午吃的数量”,再乘以天数。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仅掌握了加法运算的基本规律,还学会了如何将其应用于不同的情境中,增强了其问题解决的能力和数学思维的灵活性。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帮助学生理解运算规律,还能培养其逻辑推理和抽象概括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逐步形成对运算规律的系统认知,并能够将其迁移到更复杂的问题解决中,为其数学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运算技能的掌握,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实践能力。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教师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未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学实践的深入探索,将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