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一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2年05月16日 星期一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农村包围城市”改活一池春水
——市供销社锐意改革连续十一年综合考核排名全区第一

  本报记者 张思

  5月11日,港南区桥圩镇新华村居民李友来到供销社设在村里的综合服务社,领回在社区团购下单的一袋山东大蒜和一件菠萝啤碳酸饮料。供销社昔日街上“三尺柜台”,如今变身村里日用百货电商,村民足不出村就能方便消费,在改革中实现华丽转身。

  市供销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供销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守为农服务初心,弘扬“背篓”“扁担”精神,连续11年在全区供销系统综合业绩考核中获特等奖(一等奖),排名第一,连续11年在全市绩效考评中获评优秀等级,先后获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先进集体”“金扁担奖”“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先进单位”“综合改革专项试点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贵港供销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今年初,市委、市政府专门发文,对市供销社推进综合改革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通报表扬。

  “十一连冠”是怎样创造的?近日,记者深入企业、乡村进行探访。

  改革似春风 “咸鱼”获新生

  说起供销社,似乎是一个年代久远的名词。上个世纪末,市供销社体制僵化,收不抵支,无钱为职工办理养老和医疗保险;其下属的果品公司财产归属纠纷引发职工和退休人员上访长达17年,曾是全区“十大不稳定因素”之一。

  到2007年,市供销社直管港北、港南、覃塘三区21个基层供销社和市直7家公司,拥有的214宗房屋和土地中,就有185宗抵押在金融部门;28家单位年总收入520万元,支出821万元,亏损301万元。

  在改革浪潮中,市供销社狠狠地呛了一通“海水”,逐渐被边缘化了。

  “必须树立求变思想,以改革的‘变’来应对市场的‘变’。”2008年,组织安排黄品清担任市供销社党组书记、主任。新领导班子冷静分析形势后,提出要直面困局和挑战,在深化改革中解决遗留问题,全面对接市场。

  “供销社最大的优势是土地。”吸取之前的教训,黄品清提出“开发不卖地,开放谋发展”的总体思路。一场以项目为支撑、“农村包围城市”的改革在市供销社悄然推开。

  2011年,听说供销社要在内部竞聘基层社副职,正在外面开大排档的李育毅被父亲找回来。“老供销”语重心长地对“供二代”说:“我们的‘根’在供销社,你在外面当老板再风光,都只是‘漂’!”

  听从父亲的教导,李育毅竞聘到港南区新塘供销社任理事会副主任。此时,新塘供销社百废待兴,李育毅跟着市供销社改革步伐,甩开膀子干,第二年就以土地和房产作为资产招商引资做超市,该社总收入当年增加了一倍,达20多万元。供销社收入水涨船高,职工生活得到改善。

  改革的春风让一条“咸鱼”翻回大海、重获新生。至2021年底,市供销社盘活资产,建成服务平台165个,经营面积达64万平方米,比改革前增长263.8%,实现供销社综合超市全覆盖。社有企业收入翻三番,资产增值3至5倍,提供就业岗位3860个。

  2021年,市供销社在不变卖企业资产物业的前提下,累计筹措资金2731.67万元,解决历史欠缴职工养保费问题,保障80多名达龄职工正常办理退休手续。也是从这年7月起,市本级除个别特困企业外已经全部正常缴交职工养保费。筹措资金76.4万元,为市直属公司、三区基层社120名在职在岗职工按月足额缴纳住房公积金,让企业职工共享供销改革发展红利,提升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农民之所需 供销之所向

  盘活资产,夯实平台,为供销社为农服务打下坚实基础。

  2017年,贵港市富园种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梁东将从事建筑业获得的第一桶金转行农业种沃柑。三年挂果后,梁东傻眼了——原来每公斤15元至16元的沃柑,6块钱都卖不出。

  梁东的遭遇是我市当时种植业的一个缩影。

  农民之所需,供销之所向。2019年底,市供销社牵头成立贵港市名特优农产品(水果)产销联盟,由县级供销社、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农合联和综合超市等49家会员构成,旨在整合全市水果资源,利用产销联盟会员的外销窗口和服务平台,将我市名优特农产品销往全国,助力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

  “卖果,我们当然不会,但我们可以带他们去看别人怎么卖。”黄品清坦陈。产销联盟一成立,市供销社就组织会员到广东、武汉、上海、浙江、北京,甚至远到新疆,深入市场跟经销商交谈,推介贵港名特优水果。

  这么一跑一看,大家大开眼界。梁东回来感叹,人家的果就该卖这么贵——个头大、皮薄、有光泽、果面干净无瑕疵,包装又精致。梁东开始沉下心来做品质,一年365天,几乎天天泡在果园研究怎么才能种出高品质水果。在大家都不得价的2021年,梁东的沃柑却卖出每公斤6块多钱的价格,北京新发地老板直接到他的果园装车,让他赚了200多万元。

  “果树修剪得好,每棵树可以节约成本至少10元。”4月27日,市供销社在港南区桥圩镇厚实家庭农场果园举办春季果园培训交流暨生态富硒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推进会,梁东在培训会上做果树修剪授课,通过修剪,变外围结果为近干立体结果,免去撑果成本,减少施肥,提高品质。

  像这样果园课堂,产销联盟已开展24场,参与人数700多人(次),有力推动我市名特优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以及抱团闯市场。目前,产销联盟成员共有149家,服务带动农户5928户。

  “农民缺啥,我们就做啥服务。”黄品清表示。近年来,市供销社积极拓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形成港北区以水稻机械化托管为主,港南区以富硒水果产销对接、拓展销售渠道抱团闯市场为主,覃塘区以茶叶采摘加工托管为主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格局。

  目前,全市供销系统累计开展土地托管面积78万亩,是广西供销社系统开展此项业务最多的市级社。2021年,全市供销系统开展土地托管服务12.72万亩,同比增长14.67%;开展统防统治、农机作业、测土配肥等农业社会化服务10.91万亩(次)。

  “扁担”肩上挑 改革不停步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对供销合作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围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继续办好供销合作社。供销合作社要坚持从“三农”工作大局出发,牢记为农服务根本宗旨,持续深化综合改革,完善体制机制,拓展服务领域,加快成为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综合平台,成为党和政府密切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纽带,努力为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开创我国供销合作事业新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为新时期供销社改革指明了方向。

  “这是我们第三次创业,投入400多万,目前已经有老板承租,年租金90万,是原来的一倍多。”5月11日,桥圩供销合作联社理事会主任李育毅带记者参观当地新百货大楼,刚完成竣工验收的新百货大楼红褐色与白色交相辉映,在周围建筑物中显得特别抢眼。李育毅自豪地说,“今后还要刷上‘桥圩百货大楼’字样和供销社标识,继续擦亮供销社这块金字招牌。”

  “第一次创业谋生存,第二次创业谋发展,第三次创业上台阶。”黄品清表示,“无论怎么改革,务必要企业收入有增加,企业服务得认同,企业职工待遇有改善。”

  桥圩镇新华村有3000多人口,坐落在村口的综合服务社就是桥圩供销合作联社与村民合作开办的服务社。当天恰逢该村过节,顾客出入络绎不绝。“一年营业额10多万,但挺方便村民。”老板李永桂一面忙着招呼顾客一面介绍,除了做好日用百货和农资销售外,平时还要向群众做好国家政策宣传,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等。

  2020年,市供销社将乡镇级供销社服务触角延伸至村级,打通为农服务最后一公里。桥圩东井塘村供销社综合服务社开设农村综合金融服务站,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提供现金存取款服务。杨大爷每个月25日总会准时到这里来领145元养老金,然后顺便打两斤酒、买瓶酱油之类生活用品。远在广东打工的孙女,每到他的生日,也会将200元祝寿金打进他的养老账户。杨大爷笑着说,现在的供销社比以前的供销社便利多了!

  截至2021年底,市供销社发展农村综合服务社903个、服务网点1076个,村级覆盖率达98.35%,成为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累计创办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390家,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70家,创建农民合作社示范社83家,入社农户9364户,带动农民246256人;累计完成快递服务收派件47.2万件,实现收缴保险费6598万元,完成农村电子商务销售额3.94亿元。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理论与实践
   第04版:时事·广告
大藤峡水利枢纽灌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获自治区批复
“农村包围城市”改活一池春水
贵港:纺织服装再起航 激发经济新活力
我市多举措推动减税降费政策落地见效
时政简讯
图片新闻
广西首家党团队一体化教育基地在港北区揭牌
覃塘区新签约两个项目 总投资超20亿元
我市2名民警1名警嫂获全国表扬
“正面清单”让贵港环境执法有力度更有温度
凝聚民族团结力量 共建幸福美好家园
报头
贵港日报一版要闻01“农村包围城市”改活一池春水 2022-05-16 2 2022年05月1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