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塘三中 卢建良
凝练的语言、优美的韵律、深刻的哲理……这些组成了我们国家光辉灿烂的诗词文化,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教师在教授古诗词时,介绍讲解,强调字词,逐句解释。学生埋头笔记,学会的标准就以会背、会解释来衡量。学生究竟从诗词中领会了多少美的意境,无从谈起;究竟得到多少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也无从落实。那么,究竟该如何去品析研读教授古诗词呢?以下我谈谈中学语文的诗词教学的一些个人的浅识拙见。
一、强化积累,反复吟诵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词也一样,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诗中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每个人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常言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学习古诗词更要有这番毅力。不同的诗词作品,包含着作者不同的思想感情,或慷慨激昂,或感伤忧郁,或快乐活泼,或奋发进取,或柔情似水等等。具体到同一首诗词,由于作者的感情变化,也应使用不同的语气、语调、语速去朗读,要读出高低、快慢、强弱、起伏,读得抑扬顿挫,充满感情。如李白的《行路难》应该读出由悲观消沉到积极乐观的感情变化、由低沉逐渐发展到高亢的语调变化。所以,在晨读时间中,每周至少要抽出三天时间进行全体同学的诗词诵读,让学生说说自己在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对作者的关注,对当时作诗词环境的关注。
二、学法引导,深入研读
古诗词语言简约,内容丰富。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注重教师的讲解分析、强行灌输,不利于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更不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因此,不能够死板地按照书本去教,要根据现在教学目标,让学生对中国的诗词文化产生兴趣,最终热爱我们的文化。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知识。我个人采取批判吸收传统教学方式,再融于新课标主动探究等理念,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1.了解诗词的创作过程
创作往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诗词作者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发出什么样的感叹,表达了什么样的想法,都与创作的过程息息相关,了解了这些,就基本能够对一首诗词有了解,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古诗词的魅力。特别是一些与作者身世经历密切相关、时代感强的诗词作品,应对作者本人的生平经历及所处的时代、社会生活作具体的讲述,使学生对作者作品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加深对所学诗词的理解。如杜甫的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石壕吏》等等,被后人誉为“诗史”,非常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所以,研赏古诗词课前,先让学生收集诗词作者的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成为自身知识的积累。
2.抓住关键词句赏析
通过对句子的解读,让学生了解到汉字在诗词句中起到什么作用,为什么要这么安排,将简单的词语进行颠倒有什么样的好处。教导学生在写作中运用一些这样的技巧,提升文字表达的能力。写作讲究锻字炼词,作者将其万千心绪凝于诗词作品中。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可直接披文入情,品味作者当时迸现的情感,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研读过程中,适当渗透“以诗解诗”的方法,既能让学生快速进入情境,又能提高学生炼词、用句等写作能力。
3.抓住诗词意象赏诗
意象就是出现在作品中的主观感情的物象。学生的阅历不够丰富,在欣赏诗词时没有足够的想象力,在脑海里没有一个明显的印象,文字的表述也不够让学生去想象得到作者所表达的奇幻的世界,所以借助一些工具比如多媒体来呈现一幅具象的画面,帮助学生加深对诗词意义的理解。学生可以从屏幕上了解“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也可以在影像和音响中感受“窈窕淑女,琴瑟友之。”不管用什么方法,目的都是为了调动学生学古诗词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探索,去发现。阅读时应首先抓住意象即物象,品味物象特征及物象中所寄寓的感情,然后作整体理解,体会意境。
4.写作手法拓展练习
诗词写作,有一定之法。对于采用写作手法分析赏诗时,不能一概而论,需“因诗而异”,根据各诗词不同特点,有的放矢进行鉴赏。如我在教完一组诗词作品之后,让学生模仿例句写一段话。“语文是什么?语文是‘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放,语文是‘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悲凉,语文是‘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抱负,语文是‘闲敲棋子落灯花’的无奈……”学生对这样的练习很感兴趣,热情高涨,短短的时间里就写出了许多文笔优美的佳句,这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和书面表达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尝试着把诗词进行改写,根据诗词的不同内容可以将其改写成散文、小说、剧本等等。
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上几点做法和体会,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古典诗词、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古诗词,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使他们领略到民族语言的独特魅力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