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塘区大岭乡龙马小学 朱 玲
摘要:本文探讨了人工智能背景下乡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跨学科教学的影响因素。通过文献分析和实地调查,识别出基础设施、教师能力、课程设计、学生基础和外部支持等关键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乡村学校在信息技术跨学科教学中面临基础设施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挑战,但也存在政策支持和技术发展带来的机遇。文章提出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教师能力、优化课程设计等改进建议,为促进乡村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人工智能 乡村教育 信息技术 跨学科教学 影响因素
一、乡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跨学科教学的现状
当前,我国乡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整体水平相对滞后。多数学校虽然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往往局限于基础操作技能的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程度较低。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这种单一学科的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需求。调查显示,约55%的乡村学校信息技术课程仍以计算机基础操作为主要内容,仅有不到30%的学校尝试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教学。跨学科教学实践主要集中在数学、科学等少数科目,且教学深度和广度有限。同时,教学资源匮乏、教师专业能力不足等问题普遍存在,严重制约了信息技术跨学科教学的发展。
二、人工智能背景下信息技术跨学科教学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基础设施因素
基础设施是开展信息技术跨学科教学的物质基础。在乡村学校,计算机设备数量不足、网络条件相对落后、多媒体教室缺乏等问题普遍存在。调查发现,约40%的乡村学校计算机设备使用年限超过10年,55%的学校网络带宽不能满足在线教学需求。这些硬件条件的限制直接影响了跨学科教学的实施效果和质量。
(二)教师能力因素
教师是跨学科教学的关键实施者。乡村学校信息技术教师普遍存在数量不足、专业素养不高的问题。许多乡村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这些教师往往缺乏系统的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专业培训。同时,教师对跨学科教学理念的理解不足,教学设计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有待提升。数据显示,仅25%的乡村信息技术教师接受过跨学科教学培训。
(三)课程设计因素
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是跨学科教学成功的重要保障。当前乡村学校信息技术跨学科课程设计存在目标不明确、内容碎片化、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多数课程缺乏系统的跨学科知识整合框架,难以实现深度的学科融合。此外,信息技术课程使用版本陈旧,导致信息课程资源开发滞后,适合乡村学校的本土化教学案例和素材严重不足。
(四)学生基础因素
学生信息技术基础参差不齐是乡村学校面临的特殊挑战。由于家庭条件和地域差异,乡村学生的信息技术起点差异较大。调研显示,约35%的乡村学生家庭没有计算机设备,20%的学生缺乏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这种基础差异给跨学科教学的统一开展带来了困难。
(五)外部支持因素
外部支持包括政策支持、社会资源和技术发展等方面。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乡村教育信息化的政策措施,但在具体落实上仍存在不足。社会力量参与度不高,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同时,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既带来了新的教学可能性,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适应要求。
三、促进乡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跨学科教学的建议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建议加大学校信息技术硬件和软件投入,完善乡村学校信息技术硬件设施。重点建设智能化教室,更新计算机设备,提升网络带宽。同时,建立设备维护和更新机制,确保基础设施的持续可用性。可以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学校应用”的建设模式,多渠道筹措资源。
(二)提升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
构建系统的教师培训体系,包括职前培养和在职继续培训。建议师范院校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融合的培养内容。在职培训应注重实践能力提升,采用工作坊、案例教学等形式。建立城乡教师交流机制,促进经验分享。同时,完善教师激励机制,提高信息技术教师待遇。
(三)优化跨学科课程设计
组织专家团队开发适合乡村学校的跨学科课程框架。课程设计应注重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而非简单叠加。建议采用项目式学习、问题导向学习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同时,开发本土化教学资源,结合乡村实际情境设计教学案例。
(四)完善支持保障体系
建议教育部门制定专门的乡村教育信息化发展政策,加大督导落实力度。建立“政府—学校—企业—社区”多方协作机制,整合社会资源。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搭建资源共享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同时,关注特殊群体需求,确保教育公平。
四、结论
人工智能时代为教育变革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乡村中小学推进信息技术跨学科教学,需要系统考虑基础设施、师资力量、课程设计等多方面因素。本文分析了当前乡村学校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建议。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AI技术在乡村教育中的具体应用模式,以及如何建立长效发展机制。通过多方共同努力,有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升乡村学生的数字素养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