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运动的赛场上,我们常常为运动员矫健的身姿、迅猛的冲刺而欢呼。可你是否留意到,有一种伤痛,如同潜伏的杀手,随时可能给运动员和运动爱好者带来沉重打击,它就是跟腱断裂。今天,就让我们深入了解这个容易被忽视却影响巨大的运动损伤。
跟腱,堪称人体最强大的肌腱之一,长约15厘米,自上而下逐渐变窄增厚,它连接着小腿后方的腓肠肌和比目鱼肌,一直延伸到足跟。跟腱邻近止点及肌肉侧有较好的血供,在腱中间血供少,受损伤后可引起局部营养不良,为断裂的基础。跟腱附着于跟结节后端,当踝关节背屈时,跟腱在杠杆的顶端,受压应力最大。在起跳时,跟腱可承担3倍至4倍体重,易发生撕断。跟腱断裂伤发生有两类原因,一类为锐器或钝器直接切割或打击跟腱致其断裂,为开放损伤;另一类为闭合性损伤,多系跑跳运动损伤,如翻筋斗、跳起投篮、跳远等,外伤使跟腱撕裂。也有钝器击于跟腱部,发生断裂,而皮肤未破裂。
跟腱新鲜损伤表现为跟部疼痛,伤足不能以足趾站立。检查局部肿胀,触痛,并能摸到跟腱连续性中断及凹陷。陈旧损伤多为跛行、平足行走,不能提踵,触及跟腱有凹陷,小腿肌肉萎缩。
一、根据跟腱损伤可分为3种类型,它与伤因有密切关系
(一)横断型系割伤或砍断所致的开放损伤,跟腱横行断裂部位多在止点上3厘米左右,断面齐整,向近端回缩3至5厘米。根据损伤程度可分为完全或部分断裂。
(二)撕脱型系因跟腱部直接遭受砸、碰伤所致,开放或闭合,跟腱的止点撕脱或于止点上1.5厘米处完全断裂,断面呈斜行,尚整齐,近侧腱端有少量纤维撕脱,近端回缩均>5厘米。
(三)撕裂型多为演员及体育爱好者,跟腱止点上3厘米至4厘米处完全断裂,断端呈马尾状,粗细不等,长度参差不齐。此型损伤的解剖基础是跟腱有退行性变。病理检查,肌腱有透明变性,纤维性变,腱纤维间有脂肪组织,小圆细胞浸润,血管增生等退行变性。
二、跟腱断裂的治疗方法主要有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一)非手术治疗:对于一些身体状况较差,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或者是跟腱部分断裂且症状较轻的患者,可以选择非手术治疗。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石膏固定,让跟腱自行愈合。石膏固定6周至12周,每更换外固定并逐渐增加背屈,石膏拆除后,使足跟抬高,继续在中立位足踝支具4周至14周,此法多适宜撕裂型。治疗后跟腱的强度、力量及耐力与手术相比无显著差异。
(二)手术治疗:适于横断、撕脱型的跟腱损伤,如运动员、舞蹈及武功演员各种损伤,跟腱手术治疗目的是修复肌腱,保持其生理长度。在手术时,医生会采用特殊的缝合技术,确保跟腱愈合牢固。
三、康复训练是跟腱断裂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患者最终的恢复效果和运动能力的恢复
康复过程通常分为几个阶段:
(一)固定期:在术后或非手术治疗的初期,患者需要佩戴石膏或支具,保持踝关节固定。这个阶段主要是让跟腱初步愈合,患者需要严格遵循医生的要求,避免过早活动,以免影响跟腱的愈合。
(二)活动度训练期:随着跟腱的逐渐愈合,拆除固定装置后,患者开始进行踝关节的活动度训练。这包括踝关节的屈伸、旋转等简单动作,目的是防止关节粘连,恢复踝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
(三)力量训练期:当踝关节活动恢复到一定程度后,就需要进行小腿肌肉力量训练。从最初的简单肌肉收缩练习,到使用弹力带进行抗阻训练,再到逐渐增加负重,逐步恢复小腿肌肉的力量,增强跟腱的强度。
(四)功能恢复期:在康复后期,会加入一些功能性训练,如平衡训练、步态训练等,帮助患者重新适应正常的生活和运动,恢复运动能力。整个康复过程可能需要数月甚至一年以上的时间,患者需要保持耐心和毅力,严格按照康复计划进行训练。
四、做好预防措施,降低受伤风险,守护运动健康
(一)充分热身:运动前,进行5分钟至10分钟的热身活动,如慢跑、动态拉伸等,能够有效提高跟腱的温度和柔韧性,减少受伤的可能性。
(二)合理安排运动: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运动能力,合理安排运动强度和频率,避免过度疲劳和突然增加运动负荷。对于长时间不运动的人,要逐渐增加运动量,给身体一个适应的过程。
(三)选择合适装备:一双具有良好支撑和缓冲性能的运动鞋,可以有效减轻跟腱在运动中的压力,降低受伤风险。
跟腱断裂虽然是一种严重的运动损伤,但只要我们了解它的相关知识,做好预防措施,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并积极配合康复训练,就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其对我们生活和运动的影响。
(贵港市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 唐健)